
贵州省稳定脱贫人员:稳住脚步,为迈向小康奠定基础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山、多雨、多河的省份。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贫困人口众多,贵州省的脱贫工作一直是全国范围内的重中之重。随着党和政府的不懈努力,以及广大贫困人民的共同努力,贵州省的脱贫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将深入报道贵州省稳定脱贫人员的实际情况,揭示背后的故事。
一、贵州稳定脱贫人员的现状
1. 稳定脱贫人员的群体较为庞大
根据贵州省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数据,截至2021年3月底,贵州省共有稳定脱贫人员145.91万人。其中,建档立卡户(以下简称“贫困户”)63.17万户,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2.35万人。这一数字较上年底增加了8.2万人,表明贫困人口脱贫的进程正在加速。
2. 稳定脱贫人员的脱贫方式比较多样化
贵州省稳定脱贫人员的脱贫方式比较多样化。根据上述统计数据,贵州省稳定脱贫人员中有35.69万人通过自主增收摆脱了贫困,占比24.5%;有24.29万人通过发展产业脱贫,占比16.6%;有22.18万人通过搬迁脱贫,占比15.2%;有12.7万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脱贫,占比8.7%;有12.56万人通过特困人员救助脱贫,占比8.6%;有8.88万人通过各类扶贫贷款脱贫,占比6.1%;有7.35万人通过就业创业扶持脱贫,占比5.0%;有4.6万人通过农村危房改造脱贫,占比3.2%。此外,还有一部分人通过其他形式的扶持脱贫。
3. 稳定脱贫人员的收入水平总体朝上
稳定脱贫人员的收入是评价脱贫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贵州省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数据,2020年,贵州稳定脱贫人员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935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922元,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657元。该数据表明,贵州省的稳定脱贫人员收入总体朝上,脱贫成效初显。
二、贵州省稳定脱贫人员的脱贫故事
1. 县里党委书记暗访解决集体经济燃眉之急
广东村是贵州省兴仁县一个贫困村,全村107户人家都贫困。村子里没有任何产业,村民们靠打工为生。但一旦遇到困难,大家都束手无策。2017年,该村换了一个县里的党委书记,新书记走马上任,检查情况之后,就对广东村的现状感到忧虑和焦虑。
针对广东村面临的问题,新书记决定暗访,深度了解村情,说话不打草稿、反复讲解,调研每到地方,便躬身问旁边的老百姓家里有什么困难和难言之隐,听他们倾诉心声。通过暗访,新书记了解到村民的实际情况后,决定解决该村的集体经济燃眉之急,发动企业介入,发展了村里的青梅酒产业、红毛糖生产车间以及养殖业等项目,开辟出村民脱贫致富的另一条路。经过几年的发展,广东村的贫困面貌得到极大改善。
2. 乡村教师自筹经费,发展种植产业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校园环境
贵州省都匀市金砂乡圩厂村的村民们长期以来都是靠石灰石开采谋生,收入微薄,身处贫困状态。因此,村里的居民往往都难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更别说改造村庄环境来改善乡民们的生活。村里的小学也不例外,校园环境相当简陋。

2012年,圩厂村小学的一名教师发现校园环境简陋,学校没有花园,想用园艺来让学生了解自然和农业。但学校没有预算,所以她自己筹集了50元人民币资金,购买了树苗、固体肥料和种植土壤等设备,和学生一起开始种植。很快,花园变得非常漂亮,这把学生们的注意力、教职员工和社区居民的注意力都带到了学校上。这个教师通过这次种植活动得以启发,走到村民中间,发掘当地人的智慧和技能,并通过他们发展了天然茶叶、水果和蔬菜等种植和畜牧业。通过发展村庄旅游产业,圩厂村不仅实现了结构性转型,而且提升了本地经济和居民生活水平。
3. 大龙村退休教师带领果农走上致富路
在贵州省黎平县大龙村,村企合作社的果农们正忙着采摘香椿果。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此前大龙村的村民生活贫困。这里的气候条件恶劣,缺水少土,大龙村的果树也异常艰难。果农们需要忍受长时间的干旱。合作社的创始人,一位退休教师通过努力和勇气带领村民们开垦土地、引进新奇品种、实行精细管理、倡导有机农业。通过付出,最终取得了成功。合作社的成员们的收入迅速增长,并得到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款项。黎晋淋,创始人和合作社许多人获得了事业成功和收入上的成果。
三、贵州省稳定脱贫人员背后的八大工作
1. 实施精准扶贫
贵州省国家精准扶贫并非一蹴而就。自2013年开始,贵州省开始逐步建立以“大数据+大调研”为支撑的精准扶贫工作体系,树立了“一个标准、三个清单、五级联创”等标杆工作制度,通过统一的评估标准、系统性的信息调查、动态化更新的工作机制等,实现了对复杂的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通过打好“归属感修建”“家当扶持”“特贫人员能扶则扶”三个核心战场和巩固“四个基础”“三大攻坚”八项方针,实现了对贫困户人均财产收入下降超过40%的精准扶除。
2. 实施产业扶贫
为贵州省建立具有可持续性的脱贫路子,实施产业扶贫是必不可少的。贵州省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展了山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机械化田间操作、农村电商发展、支持财产等方面的工作。近年来,在中央和省市财政以及农村居民家庭自筹资金的共同支持下,贵州省共新增5045个财产比较优秀的特色产业,带动107.86万户农户享受脱贫奖励。同时,银行贷款等经济机构也为产业奠定了几十亿元的资金基础。
3. 实施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贵州省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一环。根据贵州省的实际情况,省委省政府领导每年都会给予强大的支持力度,实施公路、桥梁、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以“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停顿升级、关键保障强化”为工作抓手,实现各种设施的稳定操作和高效利用。
4. 加强教育扶贫
贵州省大力落实教育扶贫,通过提高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投入、推动职业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等途径,在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人才、消除贫困的整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教育扶贫的不同阶段,贵州省造就了一大批贫困家庭之后成为改变自己命运的“栋梁之材”。
5. 实施金融扶贫
贵州省不仅成功实施了抵质押贷款、质量库等多种形式的特惠扶贫信贷,而且出台授信标准、借贷担保等措施,为贫困地区和贫困户提供更具可扩展性和可持续性的使命。联合商业银行计划启用贫困地区的开发旅游用地,助力其建设财产资源。
6. 加强医疗扶贫
贵州省不断加强医疗扶贫工作,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医保兜底措施,全省大力推广“一人一档”,并实现了对贫困群众医疗保障的全方位整合,对患病贫困户实行医疗救助,对特殊贫困户实行生活保障和适当救济设备。
7. 推行“民生支撑”
贵州省鼓励贫困地区城乡民生保障基础设施的实施和维护工作。此外,为了进一步落实财产扶持政策,贵州省不断完善种植、养殖等基础设施的落实和维护体系,以营造支撑财产、促进民生、稳增长的良好环境。
8. 推行大数据对脱贫工作的支撑
贵阳市组织开展大数据扶贫试点工作,构建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将贫困面貌、贫困原因、帮扶方案、脱贫成效等多个方面的数据有机结合,构建脱贫攻坚信息化管理系统。贵阳市试点项目的贯彻落实,为全国居民脱贫工作业已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四、总结
贵州省的脱贫攻坚工作是一个长期而且艰巨的过程,但是当地党和政府的努力,以及广大慷慨解囊的社会各界力量,终于让贵州省的贫困地区与贫困户渐趋向好,开始迈向小康。实现脱贫,对于贫困地区和贫困户来说,意味着稳定的生存基础,更意味着温暖和光明的未来。本文对贵州省稳定脱贫人员的实际情况和脱贫故事进行了深入的报道,期望更多的人关注到贵州省的脱贫攻坚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