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介绍

上海海洋大学,简称“SHOU”,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江苏、浙江、上海地区唯一一所以海洋为主调的综合性大学。学校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崂山路999号,交通便利,占地面积约200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达到230万平方米。上海海洋大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学校覆盖生物医药、海洋科学、食品科学、航海技术、信息技术、建筑学、经济管理等12个学科门类,其中海洋科学类、水产类、生命科学类和工程类学科有较强优势。

学校历史和发展

上海海洋大学创办于1958年,前身为上海水产学院,是当时全国四大水产学院之一。2005年,学校与上海水产大学、上海海运学院合并组建为新的上海海洋大学。合并后的上海海洋大学定位为一所以海洋为主调,涵盖多个学科领域,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特色综合性大学。学校对外开放并拓展国际合作交流,在国内外有着较高声誉和影响。

学校特色

上海海洋大学以海洋为主调,兼顾多个领域学科,特色鲜明。学校在海洋科学、水产养殖与渔业、生物医药、信息科学等方面有着较强的学科优势,综合实力在国内高校中具有较高地位。学校拥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包括“国家海洋局南海区域海洋创新发展联合实验室”、“国家海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全国海水稻工程技术中心”等,以及一流的海洋调查研究船队,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学校师资力量

上海海洋大学拥有一支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3500余人,其中海外名师58人,教授450多人,副教授900多人,国家杰青、新世纪人才等高层次人才300多人。学校重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学校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师资培训机制,同时也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加盟,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学校教育教学

上海海洋大学具有一整套成熟的本科、研究生教育体系。学校本科设有海洋科学、生命科学、水产养殖学、海洋工程、信息与电气工程、商学等12个学科门类,覆盖了理、工、农、医、管、文多个领域。学校依托近20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及船、院、站等实践教学平台,各类实践教学课程实现全方位覆盖。学校拥有一批先进的教学条件和设施,如"模拟船舶引进国际先进的动态建模实验系统"、"海洋信息技术及船舶动态监测试验平台"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

学校国际合作交流

上海海洋大学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交流,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关系。学校在“111计划”、“千人计划”、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国际性人才引进计划中优先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学校鼓励学生参加海外学习和实习,近年来已有2000余名学生在海外学习和实习。学校各类国际化活动层出不穷,已成功举办多个大型国际会议,帮助学校在国际上树立起良好的声誉。

学校社团活动

上海海洋大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各种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学校设有60余个校内社团和学生组织,包括运动、文化、科技等各类社团。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学生志愿者服务团、社会实践团、海防传统文化传承团等各类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学校相继成立了摄影、美术、音乐、话剧、舞蹈等文艺社团,让学生在兴趣爱好中得到全面发展。

校园生活

上海海洋大学是一个和谐、宜居、优美的大学校园。学校设有多个食堂和快餐店,提供各种美食。此外,学校还设有标准的游泳馆、羽毛球馆、网球场、足球场等综合体育馆,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学校拥有安全、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时还规划了多个景点、休闲区和艺术展示区,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放松身心,尽情享受校园生活。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简称“上海海大”,坐落于中国上海市松江区新桥镇沪松公路999号,是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也是上海市重点支持的院校之一。

院系设置

上海海洋大学设有12个二级学院,涵盖了农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和生命科学等众多领域。二级学院下设39个本科专业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涵盖了水产、食品、环境科学、渔业经济等学科。此外,学校还拥有1个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1个国家级公共实验平台、5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

师资力量

上海海洋大学依托“青年英才计划”、“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并对中青年教师实行分类培养和管理,拥有团结、和谐、稳定的教师队伍。截至2021年,学校共有教职工2531人,其中专职教师1315人,占比约52%。教师中有一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跨、优等人才。

学科建设

上海海洋大学是国家“水产类”特色高水平学科建设单位,拥有一批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学、水产物流学、渔业资源与生态等多个全国一流学科。

学校声称“两化”融合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大力发展国家“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和“水产物流”两个特色高水平学科,备受海洋产业的关注。

国际交流

上海海洋大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渠道。学校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学校已经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南韩、澳大利亚及香港、台湾等地的高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

学校通过国际交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和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并为我校教师和学生到海外进行学术交流、实习、研修等提供机会。

校园生活

上海海洋大学秉承“品牌、质量、特色、国际”的办学理念,注重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不断优化校园学生社团活动和文化体育活动。学校设有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服务。此外,学校还设有大学生先进文化学习生活中心、健身房、图书馆等设施,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

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具有明显的海洋特色。学校挂起了“大海是我的课堂,海洋是我的书本”这一鲜明口号,鼓励学生胸怀海洋情怀,树立海洋意识。

总结

上海海洋大学作为一所以水产类教育为特色的高水平学府,对于上海和中国的海洋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未来,学校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品牌,为中国的海洋事业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上海海洋大学介绍

上海海洋大学,简称“上海海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建高校,是一所以海洋为特色、注重海洋科技开发应用的综合性大学,位于中国上海市。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华东海洋专科学校”,2005年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授权点,现为“中国特色高水平学科建设高校”和“上海高水平大学特色建设高校”。

上海海洋大学占地面积约2175亩,校园环境优美,集校园景观、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为一体,被誉为“浦江畔的海洋明珠”。学校现有工、理、管、文、法、艺、教育等7个学部,54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重点学科一个、上海市优势特色学科3个、上海市高校“千人计划”学科4个。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近3万人,师资力量雄厚,在职教师近1700人,其中教授190人,副教授485人。

海洋科技建设成就

上海海洋大学是我国海洋科技研发的重要力量,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2018年,学校获得各级政府出资支持及自筹经费综合达到20.21亿元,占学校综合经费总数的近三成,创历史新高。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24项国家级科技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807项,其中发明专利1193项。

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重点科研平台240个,成功研制出“潮汐功率发电设备”“浅海海洋环境调查装备”“大型生产水下机器人”等多项国际领先的海洋科技成果,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承担了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欧盟等国际组织的约40项合作项目,并于2015年成为“加拿大科技周上海站”的指定合作伙伴。

2018年,学校在中国留学教育品牌公布的“平行四界之一”选拔活动中,获得了“最受留学生欢迎院校”称号,表明了学校良好的国际化学习环境和吸引力。学校也设立了英文课程、双语课程、国际校友、出国交流等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国际化的学习和就业机会。

学生素质教育

学校注重学生素质教育,推行“全人教育”理念,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格塑造,开展了“小创新,大创意”创新创业活动、“阳光体育、健康生活”运动健康教育、“进德修业、志存高远”思想道德教育等多项活动。

学校教育资源丰富,拥有艺术教育基地、体艺教育馆、攀岩馆、游泳馆、网球场、舞蹈教室等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场所。同时,学校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指导和实践机会。2019年,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39%,成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前列的学校之一。

社会服务与荣誉

学校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社会责任活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学校多次获得上海市和国家各级“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社会实践优秀组织”等荣誉,充分展现出学校对于社会建设的贡献。

举办2018年“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创新设计大赛”、2019年“上海国际海洋技术创新大会”等国家级、区域级高水平学术会议,为我国海洋科技和高校学术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结语

上海海洋大学是中国优秀的海洋类高等院校之一,拥有雄厚的学术、科技实力和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建设和区域发展,在海洋科技领域得到了国内外高度认可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