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花海、山地花海、林下花海……不久之后,“后岭花开”这一多层次花卉景观即将呈现在温岭人民的眼前。在极大程度保留生态完整度的基础上,项目还将优化周边村舍的宜居性,同时满足人们向“生态休闲”这一生活方式的转变需求。
2018年4月26日,“后岭花开”田园综合体项目正式开工。作为城南镇目前最大的旅游投资项目,“后岭花开”田园综合体计划投资2亿元,以传统文化为魂,以中式园林、花海为依托,融合“农、林、牧、副、渔”五大生产要素,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婚纱摄影、青少年拓展训练、儿童娱乐于一体的“世外桃源”。
“后岭花开”绽放“乡村振兴”蓝图
“后岭花开”田园综合体项目总占地面积约500亩,分两期实施,一期约300亩,二期约200亩。项目涉及后岭、罗殊、下街3个村,其中后岭村约占总面积72%。项目规划园区共分成入口景观广场区、平原花海区、坡地花海、林下花海区、健康养生区、养生休闲区、精品民宿区等“十六区”。
“后岭花开”田园综合体项目的落地,将为城南加快生态小镇培育进程,高标准打造全域旅游,打响城南旅游品牌起到里程碑式的推动作用。除了带动项目所在的后岭村快速发展,项目更将全面带动周边乡村振兴相关项目的落地与提升。寨门村、兰公岙村全力争创3A级景区村庄,彭古线沿线加快美丽乡村示范带提升,大雷溪乡村寻野亲水风光旅游线路正在前期设计中,一张以“后岭花开”项目为中心的乡村旅游蓝图正在徐徐铺开。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和发展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村民的眼前,每一处的生态变化都将激发周边村民的参与热情,逐步带动群众投入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行动。”城南镇市委组织员朱丹说,随着项目的逐步推进,周边村庄的村民切实感受到了变化。“不仅环境更加美丽宜居,村民们也将享受到实际的利益。一些村民计划将家中的房子改造成民宿,还有的正在计划开农家乐餐馆……”在周边村庄,村民既是乡村旅游的建设者、经营者,又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得益者、乡村宜居环境的享受者。除了城市居民和游客的涌入,在直观上对乡村旅游消费带来的促进作用,搭乘项目的“顺风车”,村民亦可开展餐饮、民宿等营业性增收活动,村里闲置的农业劳动力也可整合利用并发挥热度,极大地缓解就业形势。
朱丹告诉记者,目前,“后岭花开”田园综合体项目园区内的各个游览项目正在加紧完工中。其中,绿溪烟树区、坡地花海区,丛林穿越区,苏格兰牧场区已完成基本建设,滑草区、滑索、高空自行车、无动力儿童乐园等项目施工进度也已完成70%。此外,游客中心土地已完成设计。8月4日,游客中心土地已出让成功,即将进入施工阶段。
作为未来温岭南部的新地标,可以说,乡村振兴战略营造了“后岭花开”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孕育环境,同时,“后岭花开”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化缩影之一。
补足生态宜居短板,让美丽城南持续加力
菜市场,聚集了一个城镇最真实的烟火气;公园,是人们休闲场所的不二选择;公厕,可以侧面反映城镇的文明……这些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经过环境整治提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在2016年初,城南镇就开始建设第一座公园、第一个星级菜场、第一条漫步道、第一个停车场、第一座标准厕所、第一条景观河道,六个“第一”项目的建设改变了城南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也打破了大众对城南的固有印象,带动入城口打造、样板路建设、重要街区改造等工程的建设,以点带面,实现全面整治。
城南大力推进大闾、岙环建成区环境整治工作,陆续打造南山公园、长沙大捷纪念点、大闾溪景观带等一批城镇景观节点。同时,强势推进“治危拆违”工作,近三年累计拆违38万平方米,严格落实“河长制”,全面巩固治水成效,顺利通过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验收;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工作,田塘等43个村顺利通过村庄整治验收,村庄面貌焕然一新;高效推进垃圾革命、厕所革命,共完成128座公厕改造提升,推进16个村陈年垃圾清运、分类处理工作。建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三化”处理示范村3个,实现横山、湖漫库区范围内村庄垃圾分类终端全覆盖;成功打造凤溪、后岭美丽庭院示范村,完成美丽庭院建设1000余户;全面落实上级环保督察整改意见,全力推进湖漫库区保护工作。彻底关停利达加油站、燃气站及37家工业企业,完成一级水源保护区湖漫堂自然村整体搬迁,实施退耕还林380亩,为水源地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镇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突出保护传承,整理出“南宋诗人虞似良歌咏地”“明戚继光台州抗倭凯旋地”“温岭孔裔聚居地”“阳明心学传人黄绾祖籍地”四张城南文化名片,将原有的零散规划设计,用文化故事串连成线。如在大闾街区的两个入城口,围绕南宋诗人虞似良描写家乡横溪风光的“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诗句,设置了“田园牧歌”“悠见南山”等主题墙绘,展示城南传承不息的田园牧歌乡居生活。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着力打造有特色、有灵魂的小镇,使城南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温岭南部,美丽城南正在焕发新的内生活力。
围绕“一张网”,构建“大交通”
2016年11月17日,台州市域铁路S1线一期工程开工,城南隧道金山段同期开工建设;今年1月16日,台州沿海高速正式通车,城南成为进入主城区的交通腹地……围绕现代化综合交通“一张网”,城南镇正积极谋划,推动高铁、高架、高速同步建设,尽快融入台州“一小时交通圈”、上海“两小时交通圈”和长三角“两小时经济圈”。
从曾经的“努力打造‘绿色 生态 宜业 乐居’的新城南”,到“打造富有生态特色的现代化绿色城镇”,再到而今的“全面构筑城南绿色发展大格局”……如今的城南镇,区位的变化和配套建设的不断完善,交通大格局已经成型。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城南镇这个温岭的南花园备受关注。
76省道、吴坑县道贯穿城南境内,76省道复线、泽太一级公路复线(城南段)已建成通车。同时,城南镇距离温岭市区仅6公里,是连接温岭和玉环的唯一纽带,并设有台州市域轨道S1线城南站,而城南出入口则是沿海高速距离温岭市区最近的出入口,可以预见,当市域铁路S1线正式投用后,仅需数分钟,市民便能从温岭市区抵达城南。随着一条条道路的建设和建成通车,城南镇同温岭主城区、台州市区间的“同城效应”进一步扩大,区位优势也进一步凸显。
目前,市域S1线城南段建设正快速推进,疏港公路已于国庆前通车,新漩线“白改黑”项目完工通车,便民的交通毛细血管正逐步打通。
以紧邻温岭城区的区位优势和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为依托,下一步城南镇将积极推进沿海高速公路道口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与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资料仓储配送、展示体验、电子商务等,建设以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配送、商贸零售企业配送、电子商务配送等为主,集零售结算、贸易采购、流通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城市配送物流中心,为城市工商企业及其他服务业提供配送服务,满足企业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需求,打造区域物流节点。下活“道口经济”这盘棋,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双向对接。
镇党委书记叶永峰说,未来,城南将继续以“高速前沿地、城市后花园”为定位,以打造“温岭南部灵秀活力生态宜居新城”为目标,依托交通区位优势,以建设“更美丽、更活力和更幸福”的灵秀城南的激情,做好“灵秀养心小镇,山海活力南城”的大文章。
立足高速前沿地,升级城市后花园
城南镇党委书记 叶永峰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城南镇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年。经过多年的积累,城南从一个农业为主、山区较多、交通优势不显的城镇,逐渐打开局面,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
随着市域铁路S1线的开工和沿海高速的通车,城南的高速时代、轻轨时代已经到来。接下来,城南将围绕市域铁路S1线城南站5公里范围内,打造温岭南部核心区块。我相信我们完全有机会、有条件将城南新城建设成为温岭南部的核心区块,全面盘活新区土地资源,积极引进居住、商业、娱乐等项目,主动承接温岭主城区的人口、资源外溢,初步形成规划长远、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商贸综合区。同时,积极推动农业与旅游、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利用山水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休闲、养老特色建设,并逐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目前,已完成沁溪源·国际颐养城土地出让并启动建设,峻岭山庄、城南首府主体工程完工,岙环新区改造签约、岙环农贸市场迁建等工程正持续推进。
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接下来,我们将积极把握区位优势,描绘城镇建设全新蓝图,着力将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山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南人民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两三年的努力,将城南镇从一个农业乡镇转变为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的休闲旅游特色乡镇。积极开展旅游风情小镇建设,将城南打造成为面向全市及周边地区的休闲度假首选地。发展农家旅游、民宿经济,重点打造横山沿溪、藤岭古道、黄闾古道及环桐岭水库等几支精品主题线路,将担屿围涂工程与吉捕岙海滩资源、高山头石屋资源和犁头咀特色海鲜资源相串联,完善沿线游览服务设施建设,打造连点成线的乡村旅游观光带。
地标故事 〉〉
●后岭村驻村干部林可可:“后岭花开”田园综合体项目为后岭、罗殊、下街3个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机遇。从前,村民们的生活条件不好,经济收入单一,大部分靠外出工作或务农为生。但现在搭上了“后岭花开”的“顺风车”,村民们增收渠道拓宽了,闲置的劳动力也充分利用了起来,村民们真正吃下了“定心丸”。
●后岭村党支部书记赵加增:“后岭花开”田园综合体项目对后岭村的村庄发展影响非常大,以前村里大片大片的土地都因无人打理而荒芜,但现在不仅土地流转利用了起来,村庄环境也越来越好,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现在,“后岭花开”已为我们村30多名村民解决了工作问题,后续配套设施建设也已提上日程,等到将来开园,相信会进一步带动周边村庄的发展。
●后岭村村民王福生:我曾经从事过酒店行业,趁着“后岭花开”落地我们村,我计划开一家农家乐或烧烤店增加家庭收入,村内和我有相同想法的村民有很多。我建议,政府或村内应及早出台相关规定,统一规划,在保护村庄生态环境的同时,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