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君王死社稷,同为亡国君,崇祯和君士坦丁十一世,你更推崇谁

说到君王死社稷,多数人会想到崇祯帝,其实在西方有一位和崇祯帝命运非常相似的皇帝,他就是君士坦丁十一世。他们都是随着国家的灭亡和国家一起走向毁灭的悲情皇帝,他们努力过、拼搏过,但最终依然无力回天,非亡国之君却当亡国之命,让人不甚惋惜。但是作为命运极为相同的两位亡国之君,我们不禁会对两人进行一个比较,两人之中,谁面临的局势更为严峻,谁才是更为悲催的末代雄主,谁的做法更值得我们推崇呢?

君士坦丁十一世

先说崇祯,崇祯时期的大明,虽然内有闯贼流寇,外有满清强敌,但是流寇尚未做大,外敌也被关宁防线死死挡住,除了能绕长城偶尔来次劫掠,依然无法撼动大明江山。从领土上看,崇祯所辖的大明疆土,虽然丢掉了辽东的控制权,但依然坐拥关内的富庶地区,东南沿海等财税重地依然在朝廷的掌控之中,拥有巨大的潜力。 从军事上看,崇祯依然坐拥80万大军,即使除去充数的卫所兵,只算上辽东军、秦兵、洪兵、天雄军等精锐,依然有十五万之众,此时明军的实力,虽然不如明初和抗日援朝时期,但依然拥有不俗的战力,足以守住大明江山。从人才上看,崇祯手下更是人才济济,文有杨嗣昌、钱谦益等名臣,武有孙承宗、袁崇焕、祖大寿、满贵、洪承畴、孙传庭、卢相异等一干猛将,可谓是少有的豪华阵容,阵容质量就算在明史中排不上第一,也能挤进前三。综合来看,崇祯的牌还是不错的,虽然面临小冰河期的挑战与内外夹攻以及财政匮乏,但依然有地有人,拥有巨大的潜力。(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土地更是财富之源)如果运用妥当,未必不能翻盘。跟崇祯的牌比起来,另一位亡国之君君十一与其简直是天壤之别。

(1638年的明朝地图,崇祯依然坐拥关内富庶之地)

拜占庭帝国的亡国之君君十一所面临的形势,要比崇祯严峻的多,说句难听的,叫君十一为拜占庭皇帝真是太抬举他了,当时的君十一其实只是个君士坦丁堡的市长,至于帝国其他的领土,在他爷爷辈时就已经丢光了。但君十一的悲剧还远没有结束,就连他唯一的领土,君士坦丁堡,也是个外强中干的空壳,君士坦丁堡在其鼎盛时期足足拥有百万人口,就算在11世纪,依然有50万居民在君堡中安居乐业。但到了君十一这代,由于频繁的战乱,君士坦丁堡中的人口已不足十万,城内大部分的区域早已被杂草覆盖,过去富丽堂皇的宫殿教堂也因为资金的缺乏而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就连君十一登基时的王冠,都是镀金的假冒伪劣产品,帝国财政的匮乏,已经到了耸人听闻的地步。据史料记载,由于贸易的颓败,君堡中的居民甚至在城内种粮种菜来养活自己,整个君堡简直成为了一个遍地泥泞、自给自足的大乡村,而我们伟大的罗马帝国凯撒,无双的拜占庭皇帝君十一此时就住在这么一个大窝棚里。至于军队,就更不用说了,君十一所辖的居民不过十万之众,连王冠都是残次品,哪还有钱组建军队,此时的拜占庭军队,不过是一支不足1000人的城管大队,也就勉强维持下治安。后来的君士坦丁堡保卫战,要没有西欧来的援军,君十一估计一天都撑不下来。跟崇祯比起来,君十一真是既没人也没地也没钱,几乎是必死之局。

(不要问我图中所指的1451年的拜占庭帝国在哪里,实在太小难以找到)

同样面对危局,崇祯与君十一都做了什么来挽救他们的江山呢?我们先说崇祯,前面说到,崇祯手中的牌还是不错的,有地有人,但是遗憾的是,崇祯没能妥善利用自己手中的一副好牌,在决策时当断不断,患得患失,最终错失良机,彻底葬送了明朝的江山。当时的明朝如何破局,杨嗣昌给崇祯说的已经很清楚,那就是大明啥都不缺,就缺时间,只要能休养生息,什么流寇满清,都能扛过去。正是鉴于大明雄厚的物力人力,杨嗣昌提出与皇太极议和,然后集中精力先打击关内的流寇,攘外必先安内,待内乱评定,羽翼丰满之后再挥师北进,定能大获全胜。

杨嗣昌的建议可谓是一针见血,对形势的判定不可谓不准。皇太极虽然貌似强大,但毕竟人少地寡,资源不多,大明因为资源雄厚可以输个七次八次而不伤根基,但皇太极只要输一次(大战役)就很有可能举族皆灭,皇太极每一次的发兵其实都是一次赌博,一着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因此皇太极表面上风光不已,实际上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皇太极本人也从没想过要夺取中原,他想要的不过是辽东的一亩三分地,大明能承认他政权的合法性,就谢天谢地了。而相比之下,流寇则是危险的多,李自成等人携着关中地区因饥饿造反的灾民,旨在夺取天下,开创新的王朝,而且其同为汉人,很容易被天下人当成朱元璋、刘邦式的草莽英雄,远比外族皇太极要名真言顺的多。杨嗣昌看到了这一点,因此断定:“亡大明者非胡虏,流寇是也。”崇祯完全可以仿效汉朝先忍气吞声,在羽翼丰满后再一雪前耻。(汉朝先平定内部的八王之乱,养精蓄锐,之后出击匈奴,大获全胜)崇祯刚开始也是这么想的,秘密派出了使节去商讨议和之事,只可惜,事情被捅出来,朝堂上的喷子愤青们群情激奋,大骂杨嗣昌是汉奸,称绝不与敌妥协,应该战斗到底,誓死奋战。

忧国忧民,智谋过人的杨嗣昌硬是被喷子喷成汉奸

崇祯在大臣们的压力下服软了,至此刻起,大明的覆灭已经彻底滑向了深渊,崇祯本可以力排众议,利用自己手中合法的权力强行推动议和,大臣们又没有兵权,只要皇帝意志坚定,大臣们根本无法阻止,但崇祯还是再最不该屈服的时候屈服了。甚至到了最后一刻,崇祯依然有着翻盘的可能,如果那时的他提早逃出人心惶惶的京城,到南京另立新都,大明依然可以保住半壁江山。即使崇祯自己想君王死社稷,也完全可以让太子赶赴南京,毕竟是合法的继承人,大明江山依然有存续的希望,只可惜崇祯做了最错误的选择,将自己和家人锁在了京城里,被闯贼活活的憋死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是朱元璋、朱棣,哪怕是万历这样的庸碌之君,大明都不一定会灭亡。只可惜大明只有崇祯,一个勤奋肯干,颇有心计,但在关键时刻处处掉链子的庸人。

崇祯帝

与崇祯相比,君十一的表现其实好得多,在被奥斯曼四面包围之下,他果断收留奥斯曼苏丹的叔叔(王位争夺者),希望扶持他坐上王位,然后借着他的威势使帝国重现荣光。只可惜君十一似乎高估了这位叔叔的号召力,虽然有一些奥斯曼人来到君士坦丁堡,为其效力,但是大部分的奥斯曼军队依然没有倒戈,并掌握在苏丹的手中。苏丹借着此事发兵,直接导致了君堡的沦陷。很多人曾批评君十一此举使自寻死路,但是难道不这么干,君堡就不会沦陷吗?当时的君堡已被四面包围,就算不作出这个举动,也照样会被奥斯曼吃掉,与其白白等死,还不如做最后一搏,也许有着成功的可能呢?毕竟西欧对于拜占庭一向是隔岸观火的状态,巴不得这个信奉东正教的异类和潜在的贸易竞争对手挂掉,带来的援军不过是起象征意义的几千人,面对如此情形,君十一也只能如此了。虽然君十一最后失败了,奥斯曼大军压境,包围君堡,但此时的君十一却选择勇敢面对死亡,面对奥斯曼的10万大军和乌尔班巨炮,君十一身先士卒,率领不足4000人的守军(其中大部分为西欧援军)和全体居民誓死奋战,英勇抵抗,奥斯曼军久攻不下,损失极为惨重,最后,是由于一个意大利佣兵的疏忽(忘了关小门),君堡才沦陷。他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坦然面对了自己必死的命运。

北京与君堡,两个都城保卫战,一个几乎一枪未放,就被内奸打开城门,进而沦陷。一个则是军民同心,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其中的高下立而可见。崇祯到了危亡时刻,大臣们四散逃逸,百姓们无动于衷,军士们则一触即溃。君十一到了危亡时刻,所有的百姓与军士都与他众志成城,军士们拼死作战,百姓们则挑起砖石,竭力修补被大炮打坏的城墙。罗马帝国的末裔们与他们的末代皇帝一起,见证了这个千年帝国的陨落,他们坦然面对了必输的结局,战斗到了最后一刻,虽败犹荣。以上的对比虽不一定能说明君十一比崇祯更得人心,但至少从组织力上讲,君十一比崇祯要强得多。但是无论如何,两位君主君王死社稷的勇气都是值得我们惋惜而尊敬的,毕竟气节永远是一个民族最为坚实的脊梁。

谢谢您的阅读!欢迎点赞、收藏、转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