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跑进儿童音乐殿堂,让世界听见中国儿歌好声音,他就是中国儿歌大王潘振声(1933-2009),国家一级作曲家。他一生创作千首儿歌,是新中国儿歌创始人和奠基者,曾任宁夏文联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常务理事等职务,曾获“全国先进儿童少年工作者”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等荣誉,其代表作《春天在哪里》是中国唯一入选世界儿童乐坛的名曲。
潘振声
一
童年熏陶:从田歌到合唱队
闻名中外的上海崧泽文化遗址,位于青浦赵巷镇,它是海派文化的源头。青浦田歌,不仅表达人们的情感世界,而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赵巷流行唱田歌,鼎盛时期,几乎家家都会唱。
青浦田歌
1933年,他出生于上海青浦县赵巷镇一户贫苦家庭,童年记事起,每逢农忙,他拎着竹篮,给在田间劳作的家人送饭送水。在田地间,他的四叔亮开嗓门领唱,四周干活的农友接唱,歌声此起彼伏,震撼人心。据《青浦县续志》记载:“青浦人唱田歌悠扬赴节,声闻远近”。这种直抒胸臆的田歌,深深地印在他的心间,受用终身。
抗战爆发后,他父亲在上海工作的商号要迁往广西桂林,他便随父母流亡到那儿。当日寇飞机轰炸,租屋被炸毁,父母只好托人将他送到“战时儿童保育院”。学校张老师是爱国青年,发现他的音乐才华,让他担任合唱队指挥,还组织他们到街头演出,曲目有《红缨枪》《只怕不抵抗》《为前方将士做棉衣》等。他在这里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后来儿童保育院因时局变化转移后方,他再次跟随父母来到贵阳谋生。
青浦田歌
二
逆袭之旅:从农家娃到作曲家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他开始新生活。在亲戚接济下,用三年业余时间,学完“上海现代影剧演员学校”课程并毕业。1950年底,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炮兵,不久分配到6202部队文工队当文艺兵,他会拉手风琴、跳舞、演戏、相声、唱大鼓、写作等,很快成为深受欢迎的文艺骨干,连年立功受表彰,还加入共青团。
1955年初,一大批志愿兵退伍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服从组织安排,复员回上海,被安排到徐汇区漕溪路小学任少先队总辅导员兼音乐老师。当时学校条件差,没有音乐教材,他自己动手编写、刻印教材,开学时发给学生;他组建合唱队,教孩子们唱歌跳舞,他的第一首儿童歌曲《我们来到花园里》,从上海各校传唱到各地,并发布西安《群众音乐》杂志。
晚年潘振声
期间一次,他回老家赵巷看望父亲,路上巧遇一位放鸭子的小朋友,相当投缘。小朋友兴奋地告诉他,村里要办合作社,鸭子由社里饲养,他马上可以上学。潘振声觉得这个题材好,可以反映出社会变化,回到家里灵感迸发,很快就创作出《小鸭子》这首儿歌。由于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作品社会效益突出,1956年他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师”,同年12月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9月,他被调往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编辑部任编辑,从此笔耕不辍,在全国各地音乐期刊中常有他的作品问世,此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广播节目中,经常可以听到他的作曲;选唱他的歌作教材或演出曲目的学校也越来越多。
三
响应号召:从上海到宁夏
1958年,党中央号召支援边疆建设,作为共产党员,他主动报名支援大西北,来到刚成立的宁夏广播电台工作。在银川的岁月里,他有情怀、有功力、不浮躁,不仅在广播电台担任重要职务,还积极参与音乐教育和文化事业。
他初到宁夏,便数次下工矿、到农村采风,熟悉和搜集当地的“花儿”民歌,掌握这种独特的旋律。前后10天功夫,他便创作出《歌唱宁夏》。宁夏出版的《宁夏小学音乐乡土教材》中大部分的歌曲都是他的作品,例如《山丹丹与红牡丹》《我们的家乡宁夏川》《六盘山高黄河宽》等,早已成为“宁夏名曲”,诚然,在他心目中宁夏早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四
“一分钱”爷爷
1963年,毛主席号召全国向雷锋学习,一天他收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组来信,约他写一首儿歌。他想到在上海工作时,办公桌上有一个文具盒,里面总是放满硬币,都是孩子们捡到上交的。那时孩子们排队回家,交警就在校外维持交通秩序,他们着装整齐,威武高大,是小朋友心中崇拜的偶像。即便孩子们走出校门很远,还频频回头,冲交警挥手喊道:“叔叔再见!叔叔再见!”他将场景巧妙融合起来,创作《一分钱》儿歌,曲子化入《紫竹调》旋律。
这首歌问世后,由《小喇叭》节目组录制并反复播放,一下子红遍大江南北,成为新中国少年儿童美好的记忆。同时,北京电视台专门举办电视专题展览会,向社会展示无数个“一分钱”的故事——路不拾遗,成了那个时代的骄傲,温暖了无数人的心。
《一分钱》图谱
五
《春天在哪里》唱响国庆
“文革”期间,他虽然中断音乐创作,但他整理自己创作歌唱宁夏的百余首作品,编印成《宁夏的花儿塞上的歌》歌曲集。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天,他收到望安寄来《春天在哪里》歌词,于是他来到湖边,和少年儿童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思想,同时吸收家乡田歌基调,最后仅用一个晚上完成谱曲,《春天在哪里》歌曲一经问世,再次火遍中国。
1984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建国35周年庆典,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彭真、邓颖超等在天安门城楼主席台参加庆典。当身着白衬衫、蓝裤子,戴着鲜艳红领巾,手持各色气球少先队员方队走向城楼接受检阅时,《春天在哪里》响起,广场上观众跟着吟唱,一下子天安门广场成了歌的海洋,歌声随电波传到全中国,传向全世界......
《春天在哪里》
艺术至臻,为人至诚。他一生为人谦和,乐于助人。1990年初夏时节的一天,他结识一位来自江苏淮安织袜厂的年轻人徐宏。徐宏身为销售科科长,在全国各地跑市场,他们相识在西安开往银川列车上,当时两人同住一个卧铺间。当他得知这位年轻人来自周总理家乡,很激动且兴奋。
他谈及作为老一辈艺术工作者,他们都对周总理都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两人就这样谈了7-8个小时,到站后他执意用自己的车捎徐宏到宾馆住下,并诚挚邀请其到家中做客。此时,徐宏通过司机才知道这位慈祥乐观,平易近人的前辈就是《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作者,瞬间肃然起敬,铭记一生。
1984年,宁夏音乐家刘同生、潘振声等采访花儿歌手
六
情系儿童:用音乐为各族儿童写歌
他认为一首好儿歌往往能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甚至一代人的成长。他的夫人李顺英是一名资深幼儿教师,是他这辈子的“儿歌知音”。他每写出一支歌,都要先通过她这一关,数十年来在“夫人评委”的参评下,他不断推出精品儿歌。1991年他调到南京,担任江苏省文联副主席。
来到南京后,他努力做好分管工作,更没有放下手中的笔。1995年,他退休,从此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创作,他前后花4年时间,为全国56个民族的孩子们创作属于他们的儿歌,为此还花光积蓄添置一套录音制作设备。一音一符皆是修炼,《56个民族新儿歌》的出炉,赢得全国少年儿童的喜爱,受到了全社会的盛誉。
潘老作品
“老来伏案何所求,一生无愧大丈夫。”这是他的自述诗,他用赤子情怀,为儿童插上音乐的翅膀。1991年2月10日,中央电视台“祖国在我心中”栏目里,播出他献身儿童歌曲创作的事迹;次年,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50周年晚会上,中央电视台邀请他“亮相”荧屏,他那孩子般纯真笑脸吸引着几代歌迷。1998年上海公安博物馆筹建,相关领导找到他,想征集当年那封约稿信及《一分钱》曲谱原稿,作为馆藏珍品展览。
他欣然营运,但是谢绝酬劳,无偿捐赠,并表示:“我也要交给警察叔叔,一分钱也不要,让一分钱的精神代代相传。”后经国家文物局鉴定,《一分钱》的手稿、曲谱被评为“现代革命一级文物”永远珍藏在上海公安博物馆中。
2009年5月14日,他因病在南京逝世。回顾他的一生:杏坛之上,精耕细耘;宫商之间,童心满怀。他用挚爱与儿歌相守一生,被誉为当代“儿歌巨匠”。2021年的热播剧《山海情》故事发生地的闽宁镇孩子们表演合唱《春天在哪里》,清脆的童音富有蓬勃的朝气和旺盛的生命力,唱出宁夏回族自治区贫困县摘帽背后的动人故事,感动无数中国网友,这亦是对潘老最珍贵的奖赏与最崇高的敬意。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