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雅风。
上一章里,老子通过具体的人和事给我们讲述了圣人无为而治的待人接物之道以及他所推崇的理想的社会人际关系。然而,还是那句话,知道不等于能做到,想要掌握老子所说的要妙并达到袭明的境界,修炼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知道,老子在第十章里给我们讲述了修身的三个要诀:修神,练气,净心。而最难达到的就是净心,那么在第28章,老子就又详细地讲述了净心的修炼方法以及圣人需要达到的境界,所以说这一章的含金量可是相当高哦,学习这一章是领导者能够跨跃最后一道门槛,登堂入室,得道并成为圣人的关键所在。我们先看一下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道德经 中国文学名著 ¥28 购买当人们已经习惯了那种按自己意愿有争有为的生活方式,或说处世方针,就很难一下子扭转过来。这就是为什么大道难行的道理,所以要做任何情,首先就必须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也就是说先要说服我们自己。等到我们把自己这个全世界最难说服的人都说服了,那么还有什么事情是我们做不到的呢?

所以,在这一章里,老子再次给我们讲述了回归自然的道路。因为我们所习惯的分别心和欲望,无法让我们安宁地去进入无为的状态,所以在我们的心中永远处在矛盾两极的对立状态,自然也就会影响到我们对于大道的回归。不过,老子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那就是认清矛盾的两个方面,利用矛盾相互转化的特点,抓住并规避那不利的一面,自然就会向那有利的一面转化了。如果我们抓住了眼下对我们有利的一面,那么这有利的一面很快就可能转化到不利的一面了。
这就是“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道总是向着相反的方向运行,那么明白了反者道之动的规律,如何运用规律来化解我们工作和生活当中的矛盾呢?老子给出的答案是“弱者道之用”,柔弱处下才是道的实现方式。虽然老子在第四十章给道经做总结的时候才提出“反者道之动”和“弱者道之用”,但我觉得在这一章里,结合老子给出的具体修炼标准来讲这两句话非常合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道、回归大道。我们看一下老子给出的悟道标准具体都有哪些: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虽然知道自己处在雄强的地位,但却不执着于自己的豪雄与强大,而是能够持守雌伏与柔弱,把自己的位置和姿态放低,甘做山间的溪流。雌,本义指母鸟,后扩大范围可指母性动物,并可代指女性。又引申指柔弱。本句与第5章中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遥相呼应。天下的万物都是由“玄牝之门这个天地之根”中生出来的,玄牝之门既是万物的本根,同时也能包容万物。
领导者身处在雄强的地位,如果能够像雌性那样持守雌柔,态度谦卑、包容,就像那山间的溪流,我们在第八章中讲过上善若水,山间的溪流与上汇集山上的泉水,与中滋润山间的万物,与下填充江河湖海。可谓是最遵道而行的大德了,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在帛书版本里写作“恒”,就是恒常恒久的意思。领导者不依恃自己豪强的地位优势,反而甘愿作山间的溪流,所以那如水一般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就像回复到婴儿般纯真的状态。我们在第十章中讲过,老子把婴儿纯真的状态视为得道者修炼的最佳状态,专气致柔,无忧无虑,纯真无邪。老子在第55章中还写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也是说刚出生的婴儿状态才是最具大德的状态。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虽然知道自己处在昭彰的状态,但却不执着于自己的洁白与彰显,而是能够持守污黑与暗昧,把自己的功劳和利益放在后面,愿做天下人的范式。老子不止一次地讲“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不居”,又反复地讲谦虚,卑弱,都是教化领导者要无为而治,领导者虽然地位高显、功勋昭著,但却甘心于坚守那无名暗昧的状态。然而老子在第22章说过“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忒,意思是过失、差错。无极,意思是没有极点,是指天地初开前的混沌状态,是天地最初的形态,这里代指大道。领导者一旦成为天下的范式,那做为典范的永恒的德性就不会有过失。大家都回到平等无差别的状态,岂不就回归到无边无际的大道了吗?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同样,虽然知道自己处在荣耀之中,但却不执着于自己的光荣与显耀,而是能够安守卑辱,把自己的成绩和荣耀放下,甘做天下的山谷。

这里的山谷,也好比那做为天地之根的玄牝之门。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虚静而处下,因为虚静,所以生养万物,因为处下,所以能容纳一切。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一旦领导者能够做到虚静而卑下,虚怀若谷,那么天下万物都可以归服于他们,他们永恒的大德就会充足,因此会再次回归于纯朴无欲的状态。朴:原意是指未经雕琢的原木。这里指纯朴,无私无欲,没有分别心的至高境界。
讲到这里,可能有的朋友会说,明明是强大非要装成柔弱。明明是洁白,却硬是要自黑。明明是荣耀却故意隐隐藏藏。老子这不是引导人们在装吗?教育人学会不诚实,不实在。如果你这样想,证明你就太不了解老子了,也没有真正领会道德经的辩证思想,老子真实的目的是教化圣人要谦虚,要无为,一方面是因为老子了解反者道之动的规律,物极必反,事物总会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雄和雌、白和黑、荣和辱会相互转化;另一方面是老子非常了解人性的弱点,如果统治者总是靠着强大的力量和至高的权力来治理天下,而管理者又总是躺在荣耀的功劳簿上管理百姓,那反而得不到民众的信任,也就不可能实现天下大治了。

然而这两方面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老子认为: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都只是修炼的方式方法,真正目的是要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是让圣人据守住生命初始时的萌发,才能保持生命旺盛而不衰。用现在最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圣人守雌守黑守辱不应该是装出来的,而是通过修炼,已经完全没有分别心了,也不再与人去辨雌雄,论黑白,争荣辱了。这才是真正的得道。所以老子接下来又说:朴散则为器。原木割裂散开可以做成器物,《易经·系辞》上说: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大道至纯至简,朴是道的基本特征;器虽然是道的表现形式,但只能算是术的范畴,朴一旦散开成为器,就已经偏离大道了。因此老子最后强调: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圣人能够体会大道真正的淳朴境界,并且以之来治理天下,自然就会成为百官之长,也就是君王,所以圣人之治是遵循的是纯朴的大道,顺其自然从来不加以分割和裁剪,无为而治才是理想的制度,在圣人眼里没有好与坏的分别,也无需奖与罚来规范,一切遵其规律,顺其本性,自然天下大治。

无论是历史上的国君帝王,还是当今社会的企业领导,常常都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在事业初起阶段,领导者能够做到谦虚,勤奋,厚道,包容;然而在事业成功之后,却滋生出骄傲,狂妄,武断,狭隘等坏毛病,最后有可能因为众叛亲离而功亏一篑。还有许多领导者陶醉于自己事业表面的繁荣,却看不到背后深层存在的问题,不能做客观正确的评估和预测,最终可能因为根基不稳而分崩离析。道德经并没有以往人们认为的消极思想,反而是充满了进取精神,而且更侧重于事业的守成。本章的重点就是教导人们越是取得成功,越要牢记当初创业时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好,第28章我们就分享到这里,这里是雅风国学,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敬请关注,评论和转发,谢谢大家。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